金银错工艺之发展与传承

栏目:工艺知识 发布时间:2018-11-26

 金银错工艺最早始见于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主要用在青铜器的各种器皿、车马器具及兵器等实用器物上的装饰图案。其表现手法为在器物表面上绘出精美图案,依图案之形錾出槽沟。将纯金或纯银拉成细丝或压成薄片嵌入图案中,而后打磨平整,抛光磨亮。
起源“痕都斯坦”
玉器中的金银错工艺(玉器行业俗称压丝工艺)及金银错嵌宝石工艺,多见于清代乾隆年间。
清代以前有金玉结合件、花丝镶嵌(多见于首饰件、佩饰)等工艺组合的玉器出现,但非金银错工艺,属于金镶玉工艺。不同时期对金银错工艺有不同名称,东汉时期称为“填丝”,乾隆年间称为“痕玉”或者“嵌丝”。
清代乾隆年间由“痕都斯坦”进贡清廷的玉器中有很多金银错嵌宝石玉器。“痕都斯坦”是清廷对北印度蒙兀尔帝国的称呼,位于现今克什米尔地区及北印度一带。乾隆二十四年清廷派兵平定了天山南麓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巩固了清政权后,喀什准噶尔部每年都进贡一批玉器,主要是生活中实用器物,有碗、盘、杯、盒子、洗子、文房用具、刀具等。所进贡之玉器皆出产于“痕都斯坦”,这些器形独特别致,造型与做工或是纹饰图案都具有浓厚的伊斯兰风格。按照伊斯兰教规,建筑物只可用植物图案和古兰经文作为装饰图案。因此,所有图案主体都为莨苕纹或铁线莲、菊花等植物。除嵌有精美的金银丝外,还嵌有各色宝石及玻璃,充分体现了玉、金银、宝石相组合后产生的无限美感。
众所周知,乾隆皇帝酷爱玉器,对此类“金银错玉器”更是很感兴趣,他不满足只凭进贡这一种渠道得到此类精美的玉器,于是开始仿制,他曾下圣旨命清宫造办处仿制过一些金银错玉器,这种工艺现在被称作“痕都斯坦”工艺。
    金银错玉器自其传入中国,是以进献给皇帝作贡品身份出现的,足可见其身价之高,民间百姓仅仅是闻其名而不得见其物,为数不多的金银错嵌宝石玉器大多藏于宫中。可惜清朝道光年后,国势日弱,再未见制作,也因工艺复杂,这项工艺渐渐失传。
制作工艺特点
金银错器皿用丝一般都用圆丝,无论是金丝或者银丝,一则色正,二则较软易压。器皿上使用的金或银丝要根据玉器的料色、器皿的价值、器皿的造型而定。一般来讲用和田玉高档子料、白玉、羊脂玉制作的作品用金丝或用金片,黄白相映,给人以高雅富贵之风、富丽堂皇之韵。在青玉、墨玉、碧玉中采用错银或鈀金纹饰,给观者以端庄华贵、古拙雅洁之匠意。
    金银错对图案线条的艺术要求极高,这是中西文化合璧在玉器上的直观表达,图案的民族风格要浓郁、艺术水准要高,线条如同绘画的画笔,要活泼流畅、刚柔并济、形神兼备。艺术风格要靠精湛的工艺来完成,金银错的粗细要一致,开凿精度要求极高,否则金银线条无法镶嵌,或者失去线条律动的美感。
    金银错的纹饰特别讲究。莨苕纹是一种植物图案,既富含生命的活力又有流畅的动感,以金枝金叶、天然的红蓝宝石镶嵌其中,堪为绝品。
    “金银错嵌宝石工艺的玉器,多采用白玉、青白玉、碧玉、墨玉、水晶等原料制作。所表现的图案与被嵌物品形成强烈的色泽差别和耀眼的金属光泽白玉、青白玉主体的色调浅,配以色泽艳丽的红、蓝宝石及金丝、金片,更显得雍容华贵、高贵典雅。”
    玉石温润的光泽与黄金耀眼的金属光泽相映生辉,更是绚丽多彩。碧玉、墨玉主体色调深,配以银丝及不透明宝石,更显稳重端庄。在碧绿色、墨色的器物上嵌以银白色纹饰,形成一种强烈的色差感觉,犹如夜幕中的繁星,格外耀眼,使纹饰更为突出清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