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刻艺术漫谈

栏目:工艺知识 发布时间:2019-05-13

    吴之,字鲁珍,号东海道人,生卒不详。为清代嘉定派竹刻第一高手,竹刻图案多以宋代院体画为范本,花鸟画学徐熙,人物、山水画学马远、夏圭。黄世祚《练水画征录校
  补》[17]记述:“鲁珍初居南翔,徙天津,邑中流传绝少。所刻笔筒有贡入内府者,款镌槎溪吴鲁珍。”吴氏在继承朱派技法上有了新的发展,“以刀代笔,简老朴茂,逸趣横生一派,最易得神”,巧用竹刀,雕、镂、刻兼施,创清代“薄地阳文”刻竹之先河,工绝无双,为世人所推崇,“薄地阳文”成了吴氏的代名词。其传世作品有布袋和尚竹刻笔筒,现藏嘉定博物馆。高15厘米,主题纹饰刻布袋和尚坐像,手捻佛珠,笑容满面,憨态可掬。另一侧阴刻隶书:“随身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下有行书款:“乙酉(1705年)端阳前二日,之。”(图四)
  封锡禄,清康熙时期继朱氏之后的竹刻名家,字义侯,晚年号廉痴,世居嘉定城南。封氏弟兄皆为竹刻高手,他与兄锡爵(字晋侯)、弟锡璋(字汉侯)三人号称“鼎足”。金元钰《竹人录》载:“吾(今嘉定)竹根人物,盛于封氏,而精于义侯。……刀运腕如风,遂成绝技,斯又神矣。”[18]现藏上海博物馆的封锡禄竹雕罗汉像,高15厘米,罗汉昂首张口,耸肩伸臂,曲膝赤足坐于怪石之上,背面左下方有阴刻“封锡禄造像”字款(图五)。这件圆雕罗汉像以高度浪漫的艺术想象力、扎实的写实功力与高超的竹刻技艺完美结合,将罗汉困倦之意刻划得惟妙惟肖,精雅脱俗,奇巧绝伦。
  周颢(1685~1773年),嘉定(今上海)人,清雍、乾时期竹刻名家,字晋瞻,号雪樵、芷岩、芷道人、尧峰山人,晚号髯痴、美须髯,人皆呼周髯。王鸣韶《嘉定三艺人传》说周颢:“画山水、人物、花卉俱佳,更精刻竹,勾勒烘染,神明于规矩之中,变化于规矩之外,有笔所不能到而刀刻能之。”[19]金元钰《竹人录》记述其:“以画法施之刻竹,合南北宗为一体,无意不搜,无奇不有。若取历朝诗家与竹人相拟,芷岩可当少陵,二百余年,首屈一指。”[20]周颢刻山水以阴刻为主,功力深厚,其轮廓皴擦多以一刀刻出,阔狭浅深,长短横斜,无不如意;树木枝干以钝锋一剔而就,有如屈铁,刀痕爽利,生动传神。传世作品有松下高士笔筒,高15厘米,径11.5厘米。主体装饰刻一株古松,粗壮苍劲,枝槎斜,松下三高士谈天说地,神态安然。另一侧阴刻“清溪深不测,隐处惟孤云。松际露微目,清光独为君”诗句及“芷岩”字款(图六)。
  王梅邻,名恒,字筠谷、仲文、茂林,号梅邻山人,嘉定人。为清乾隆年间竹刻家王圮之侄,曾祖王之羽得吴之真传,吴之无子嗣,王家承袭吴氏所创刻竹派系,至梅邻四代世袭家学,刻苦潜研,善竹刻花卉,尤以刻小楷著称。早期作品承袭吴派薄地阳刻之法,中晚期以阴刻居多,刀法沉凝雄浑,匀净犀爽。传世作品有松石仕女竹刻笔筒,高19厘米,径15.5厘米。取阴刻技法雕琢而成,整个画面满密严谨,怪石峻厚,古松雄浑苍劲,一仕女发髻高束,持扇坐于怪石旁。器上方刻草书诗句:“玉指朱弦轧复清,湘妃愁怨最难听。乍疑飒飒凉风动,旋讶萧萧暮雨零。近若流泉来碧嶂,远如元鹤下清冥。夜深弹罢堪惆怅,罗扇何心更扑萤。”落款“丁酉(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清明后三日仿唐子畏笔意于梅月春风得意楼。梅邻山人王恒并刻”。下刻几枚大小不一、形制不同的印章,分别为“王恒”、“仲文”、“梅邻山人学作”、“石瘦松肥”、“月明琴响”、“嘉定筠谷氏记”,均为篆书。器口沿上刻隶书一周:“管城维类聚,比德不言功。质以虚心美,材固直节通。”
  
  纵观我国竹刻艺术的发展过程,明代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大发展时期。朱派的高浮雕、圆雕、深镂浅刻浑朴幽雅;濮派不事精雕细琢,略施刀凿以见自然妙趣;张派铲簧留筠,刀法轻盈,雅致中见灵动。三大流派各具特色,名扬天下,相继出现众多竹刻高手,有李流芳、侯崤曾(晋瞻)、沈大全(禹川)、周乃始(墨山)、秦一爵、朱幼芳、王永芳、沈汉川及二子沈兼、沈尔望等。
  清代竹刻艺术在明代的基础上又有了飞跃发展。明人刻竹朴雅厚实,清人则以精奇新妙为长。清嘉定派继承明之后分为两支,一支是吴之的“薄地阳文”,另一支是封氏三兄弟的“竹根圆雕”,两大流派各具独特风格,各领风骚。金陵派传人潘西凤以浅刻技法求天然浑成之妙,有高古绝俗之气。还有周颢以刀代笔,不求刀痕凿迹之精工,尽显书画神韵,后人争摹。总之,清代竹刻艺术是一个发展繁荣阶段,人才辈出,流派纷呈,而吴、封、周、潘等四大竹刻家则把中国竹刻艺术推向了鼎盛。
  ————————
  [1]汉·郑玄注《礼记·玉藻》。
  [2]孝感地区第二期亦农文物考古训练班:《湖北云梦睡虎地十号秦墓发掘简报》,《文物》1976年6期。
  [3]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上),文物出版社,1973年。
  [4]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5。
  [5]元·陶宗仪:《辍耕录》卷5。
  [6]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西夏八号陵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8期。
  [7][20]清·金元钰:《竹人录》。
  [8]清光绪八年程其钰、杨震福编修《嘉定县志》。
  [9][11]清·陆廷灿:《南村随笔》卷6。
  [10]清·毛祥麟:《对山书屋墨余录》。
  [12]清·赵昕:《竹笔尊赋》。
  [13]清·黄桂修、宋骧编修《太平府志》,光绪二十九年版。
  [14]明·张岱:《陶庵梦忆》卷1。
  [15]秋水:《嘉定明清竹雕的市场行情》,《文物天地》2007年12期。
  [16]清·李葆恂:《旧学庵笔记》。
  [17]黄世祚:《练水画征录校补》。
  [18]同[7],卷上“朱缨”条。
  [19]清·王鸣韶:《嘉定三艺人传》。